ACS专访周家明,刨根究底绿色建筑
  • 首页 > 名师专访 >
  • 发布于 8年前 来源:ACS创意空间
  • 版权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禁止商业使用、禁止匿名转载,分享时请注明出处及附上链接
  • spring
人气

在可以日益发达的今天,绿色建筑因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而受到广泛关注,众多企业发现了隐藏在绿色建筑背后的商机与利益,玩起了绿色生财术。

 

而此次,小编为您带来的也是和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即ACS创意空间第十一期杂志的专访人物——周家明

周家明博士

Aedas 董事(环保设计)

周家明博士是一位屡获殊荣的绿色建筑设计专家,项目经验遍布世界各地。周博士同时为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 国际圆桌会议专家组委员、LEED 认证专家、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KGBC)委任的董事局成员、 绿建业界标准委员会(ISC)主任、绿色建筑专家(GBFaculty)和BEAM Plus 绿建专才,同时也为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香港分会)绿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获聘任为Aedas 环保设计董事的周博士在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拥有20 年以上的丰富经验。周博士专门从事计算器模拟和分析,包括城市风环境研究、太阳能热辐射计算、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建筑能耗模拟分析以及计算器流体力学空气影响评估等。周博士丰富的科研和项目经验,已经让超过320 个遍布全球的建筑项目在设计概念和质量上皆得以加强和提升。

周博士目前同时获委任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名誉博士后研究员,并为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名誉副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的客座副教授。

以下是专访内容

 

ACS:身为绿色建筑专家,你奔走于绿建主题大小论坛或讲座,是否出于当下建筑节能之急迫感?

Benny:首先要谢谢您给我的这个绿色建筑专家的称呼,这是我的荣幸!本人能参与到不同的会议、论坛、讲座等活动,除了因为Aedas领导的支持外,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蒙各个主办单位、业界友好的厚爱,因此我也积极回应、参与,希望能尽一份力量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此外,当下各国、各区的政府、开发商、建筑专业从业同仁都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前进速度可谓一日千里。活动中我们往往能探讨最新的政府政策、建筑节能科技、建筑设计手段等对推动建筑节能又莫大裨益的课题。参与其中,我不仅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更加能和所有的政、商、建筑等业界同仁分享交流,我觉得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好机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与其说是出于当下建筑节能之急迫感,我更加认为是出于对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活环境所面对的问题的急迫感。众所周知,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气候突变、环境变坏等问题在近年尤其明显。例如往年北美洲的大风雪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我觉得我们的下一代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生活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推广建筑节能对于扭转全球暖化的进程、避免极端气候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

 

ACS:你于深圳2014年建筑装饰国际高峰论坛上力推“被动式”节能方案,其较之于“主动式”设计有何优势?

Benny: “被动式”节能方案相对于“主动式”设计的优势是明显不过的。

我经常跟我们公司的同事开玩笑说,“被动式”节能设计是“古董”,是我们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验证所留给我们礼物。“被动式”设计说白了就是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适当利用阳光、遮阳、优化建筑座向……背后的理念就是利用大自然免费送给我们的能量,例如风、光、暖等等;同时阻挡一些对我们室内舒适不好的原素,例如热。我们的前人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累积,已经证实了这些手段在不同的地区只要运用得宜,就可以达到室内的舒适与健康。

此外,“被动式”最大的优势是低能耗、甚至没有能耗。“主动式”设计是利用新的技术、设备等,改进传统设计的能耗表现,务求达到节能的效果。但相对而言,“主动式”设计比“被动式”节能方案还是耗用更多的能源。要真正达到“零”排放、甚至“零”能耗建筑的长远目标的话,“被动式”节能方案是重要的一环。

但我必须指出,我们也是“主动式”设计的忠实支持者。我们无论如何也绝对不能否定“主动式”设计的积极作用,因为在现代城市的建筑项目中,有太多的条件约束,使得某些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发挥不了最大的效用,这样的话,“主动式”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了。

 

ACS:建筑的生命周期往往长达50年,而设计周期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压力之下如何论证设计的优劣,减少耗能?

Benny:一般建筑的生命周期往往长达50年,一个错误的设计决定所引发的能源浪费可能是非常巨大。但亦如你所说的,现今建筑设计周期可能只有几个月,而且建筑的复杂性也很高,在这么大的时间压力之下,我们必须要依靠科学化的工具来协助论证设计的优劣,从而优化设计,减少耗能。

所以Aedas初步建立起一套内部的建筑性能评估系统——绿色BIM平台,以电脑模拟分析为基础,针对建筑通风、能耗、太阳热得量、日照、采光、景观分析等等。有了这个基础,我们的建筑师们就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检查我们的设计方案,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设计的质量和确保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Green BIM 图)

例如由我们的全球董事韦业启(Ken Wai)和执行董事邓伟坚(Wai Tang)设计的广东邦华集团琶洲综合开发项目。在整个的设计过程我们与设计团队紧密合作,做了很多不同的性能模拟和相应的设计优化,最终我们的成果不仅得到业主的认可,更加得到了业界的认同,赢得许多国际性的建筑设计奖项。

ACS:美国LEED评估体系被公认为绿建认证的黄金准则,但每一个国家、城市和文

化必然有诸多差异性,怎样做到因地制宜?

Benny:我同意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的特殊而重要国际地位。我自己本身也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国际圆桌专家组(International Round Table)的亚洲地区专家代表。我们公司积极响应以LEED认证为平台,在我们的项目中推广绿色建筑。例如由我们的执行董事林静衡(Christine Lam)和祈礼庭(David Clayton)设计的无锡恒隆广场、由全球董事江立文(Max Connop)设计的港岛英迪格酒店,这两个设计项目不仅在建筑设计上成为当地、当区的地标,而且它们都是以LEED认证为目标的项目。

但我自己认为没有一套系统能通行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经济条件。如果盲目使用一套评估系统套用到不同的地区,所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不伦不类。因此,LEED版本4正朝着因地制宜这个方向进行了大的改革,在此我就不逐一熬述了。

说到因地制宜,让我以我们公司一贯的工作方法来解说。Aedas在世界各地设有12个办事处,一直致力造就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绿色建筑设计。每个设计方案既汇集具国际水平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也充分体现对各地文化特色和绿色建筑的了解。以中国为例,我们的项目遍布不同省市,而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城市的建筑在设计上、在技术的应用上都可能有不同的优先考虑。所以我们成立了低碳绿色生态科研小组,其首要工作就是要协助设计团队了解当地的气候,并且针对性地提出最合适的设计建议。

我们也明白绿色建筑不能只是建筑师的神来之笔或心血来潮,必须经过科学化的论证和评估。我们的低碳绿色生态科研小组成员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一如我上面所提到的,经过这个小组的努力,我们公司内部的绿色BIM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评估和优化的工具,可以保证我们设计的质量和确保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在香港,其中一个让我们引以为傲的项目——全球董事韦业启(Ken Wai)设计的THR350住宅寓所就是我们其中一个因地制宜设计的代表作。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香港的气候特点,从而在建筑座向、自然光利用、外遮阳、自然通风等等方面都作了设计优化和验证,使得业主能在享受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的同时,也能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

此外,我想借此为我们国家的三星绿色建筑标识点赞,这套系统是基于因地制宜的大原则,在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气候和地区的经济条件往往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因此它更加能鼓励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注重因地制宜的开发和设计原则。

 

ACS:“绿建就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念仍然普遍,能否在经济、功能、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使绿色方案更具经济吸引力?

Benny:无可否认,绿色建筑普遍来说成本比非绿色建筑的要高,因为它是对比传统的设计方案来说的。但是如何衡量实际的成本差距,这在建筑业界、尤其是工料测量的同仁当中,一直是一个热烈辩论的课题。但这个不是我们这次要谈论的重点,所以我就不详谈了。

绿色建筑的经济吸引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关键是大家一直只关注成本开支,没有考虑它的回报。绿色建筑、尤其是节能建筑,本身每一天的运营都在为业主、用户省钱。举个例子,使用LED灯比一般的灯具可能要节省10%-30%的电力,除非你不需要开灯,只要需要开灯的话,它一年下来就为用户节省了10%-30%的电费开支。

但我们一般作为消费者,着眼点太注重在价钱,我们都希望能用最便宜的价钱买来达到我们想要的功能的产品,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行为。我们没有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投入的每一块钱能为我们带来多少额外的收入。

我觉得绿色建筑在功能、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好处是人所共知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和教育,大家都知道绿色建筑在这些方面的好处。关键是在要拿钱出来的时候,大家能不能用一个投资的眼光来做决定。我们留意到,现在很多开发商都在商业项目上大力投入在建筑节能上,因为他们能看到节能建筑能在长远的建筑运营为他们带来回报,是一笔“划得来”的高成本效益的投资。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太过执着于如何让绿色方案更具经济吸引力,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吸引力够不够。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关注如何让消费者以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待绿色方案。

 

ACS: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式发展”之殇,高能耗建筑是原因之一。在绿建领域快马加鞭的中国,应该以何种姿态进入国际视野?

Benny:环境问题的确是目前国家所需要大力解决的课题。良好的环境不仅让人们生活的更健康,也更加能让人们热爱这片土地。

我个人认为在绿建领域,我们国家要以一个创新者的姿态走上国际的舞台。21世纪是一个鼓励创新、追求创新的新时代。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在智能电话领域是领头羊。苹果公司并不是智能电话的开创者,但却通过创新的设计、领先的研发能力,开创了智能电话的大时代,并且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我认为它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

我们必须要鼓励我们国内的建筑开发商、建筑设计同仁、设备制造业界等建筑产业链的不同持份者大胆创新。我们过去都是通过使用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去提升我们的建筑性能。这个是很好的起步,也确实在短时间里让我们的绿色建筑的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长此下去,我们在绿建领域就只能跟着世界的步伐走,成为国际舞台的参与者或跟随者。我觉得我们国家并不缺乏创新的人才,大家看看百度、阿里巴巴等科技巨企,他们的创新是世界认可,并且也让他们成为了世界领先的企业。我觉得我们的建筑业界也是很有这个潜力,创新是我们国家在绿建这块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设计也在沿着这个不停创新的道路往前走。我们公司拥有众多的顶尖创新思想的伟大设计师,它们的设计往往走在时代的前沿,作品在合理的基础上同时还能让人惊叹设计者的鬼斧神工。例如由我们的全球董事安得宝(Andrew Bromberg of Aedas)设计的广州南丰商业、酒店及展览综合大楼,不仅设计上吸引众人的眼球,更加在于环境融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等方面得到业界的认同。这个项目在不同的国际设计奖项评比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创新思想就是推动我们国家的绿建走上世界舞台的重要助力。

 

ACS:中国大多数设计师还未形成绿建的思维方式,也缺少专门化的技术培训。香港高校有无意愿与内地大学增进合作,共同提升中国设计队伍的水平?

 

Benny:我同意两地高校之间的合作空间是很大的。

香港的高等院校一直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以我个人在大学的教学工作为例子,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相关硕士课程就有很多的内地同学报读,当中除了有来自建筑专业背景的同学以外,也有各种各样对这个课题有兴趣的同学。

此外,两地高校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我以前就曾经多次带领我们大学的建筑系的同学拜访国内不同的大学,进行交流。我也在大学里面举办过很多培训课程,专门培训过内的政府部门的规划和设计人员。

从我的经验来看,香港的高校是十分愿意与国内的大学合作,共同培养更多的绿建人才。

 

 

ACS:对于刚刚起步的年轻建筑师,如果能在国际化的建筑设计公司获取经验,必将受益匪浅。Aedas在内地开设的多家分公司,会否注重培养本土设计师?

 

Benny:培养本土的设计师是我们Aedas的发展政策之一。

本土的设计师是我们每一个分公司的骨干,这点是无可置疑的。Aedas一贯秉持的信念是:只有对所服务的当地社会与文化具有深刻了解的建筑师才能做出杰出的设计。这一信念是公司的立身之本。

Aedas 为优秀的设计创意提供全球性平台,使得世界上一些极具天赋的建筑师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最新信息,并得到设计交付系统的支持,以此来实现真正的世界顶级设计解决方案。

我们很欢迎国家的年轻建筑师加入Aedas,与我们一同成长。

 

ACS:国外建筑师的实验性建筑在内地城市涌现,是否因为中国太过依赖西方摹本,却忘记自己5000年的建筑历史中不乏建筑与自然结合得很好的案例?

 

Benny:我认同我们的建筑史上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引以为傲的建筑,这也是我上面所提到的有关于我大力推动“被动式”建筑的重要原因。至于中西建筑的融合,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在摸索和成长的阶段。

近20年来国内的确很追求外国的实验性建筑。从消极面来说,是过分依赖西方的建筑设计技术。但从积极面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让国内建筑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虽然这些新建筑的设计概念是源自于国外的设计师,但后期的施工图制作、施工的细部的落实等,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国内的年轻设计师、工程师们来完成。这个过程让我们的建筑师们学习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对于国内建筑业的前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国内也不乏由我们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中西结合的优秀建筑作品。例如我们的全球董事温子先(Andy Wen)设计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信息楼,建筑设计以太湖石为概念,并结合苏州园林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丰富且充满现代感的活动空间。这个项目已经完成,获奖累累,并成为校园的新地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也不乏优秀而且能把中西建筑特色完美糅合的设计作品。

 

ACS:要想真正落实绿色设计,建筑师的作用无疑至关重要,需要借助建筑师的手将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你认为罗伯特•沃森(Robert K. Watson)“消灭绿色建筑”的愿望,什么时候将会实现?

Benny:罗伯特•沃森先生是一位我很尊敬的先生,他为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设计的LEED评估体系就像你所说的,被公认为绿建认证的黄金准则。

“消灭绿色建筑”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我跟罗伯特•沃森先生拥有同样的愿望。我认为推广绿色建筑不仅仅要建造节能环保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是一个硬件,还比须有“人”这个软件来配合。我们必须让每个用户知道如何合理使用绿色建筑,这样才能发挥绿色建筑最大的节能效力,才能达到真正的节能环保。因此,当每栋建筑物都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来设计、当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合理使用我们的建筑,这个时候,就是“绿色建筑被消灭”的时候了。

 

相信各位对周家明博士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来看看他的作品是如何践行“绿色建筑”这一原则吧!

 

周家明作品:无锡购物广场

此大型项目设有三座写字楼、一座酒店及服务式住宅和无锡市内最大型的商场。项目在两块地段分两期建设完成,整个建筑群主要由一个大型的公共广场及一组具历史意义的城隍庙古建筑连系起来,当中包括一座建于明朝的戏台。

第一期包括一座七层高建筑面积118 135㎡的购物商场,两座建筑面积分别为88 560㎡和56 030㎡的甲级写字楼。

项目的总体规划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设计师透过「动态」手法来演绎设计,原有的历史建筑物和全新的城市布局创造出对话的空间。其建筑设计的动态取之于中国书法的精髓,那富活力而流畅的曲线增强了项目的形体和空间感,像中国字画笔触之间所发挥的虚实对比一样丝丝互扣。整个规划细心将各功能活动空间及目的地紧密连系起来,写字楼犹如「门户」串联并延续这条动线至室外广场。建筑设计以现代风格重新布局,同时承传城市的历史。

购物商场

三个弧形玻璃中庭结合形成环状空间,使得人流汇聚成环,依着这条连续的动线进行购物。动线上提供了不同的体验空间,明亮的玻璃中庭不单设计独特,其连结点处亦有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流。

保育文化遗产

为支持城市的保育理念,此项目原地保留了城隍庙区,并将其布置于写字楼及商场之间的广场中心点,形成一条有趣的时间轴。历史建筑群包括三座始建于明朝起(约1369年)的内戏台、外戏台和西偏厅。原有的两层高戏台已日久失修,但按原貌修葺后已回复至昔日的辉煌,修复工作还包括结构巩固、加固地基和修补屋顶。围绕着历史建筑的公共广场强调了对建筑物的历史共鸣,同时创造出与现代环境的强力对比。

可持续性

购物商场充分利用日光以提升空间感。为了减低温室效应,商场中庭的玻璃天幕设有独特的遮阳百叶以控制过多的热力,同时为商场投射出有趣的阴影图案。中庭还提供了光伏电池板,降低商场的能源消耗量。

周家明作品: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信息楼

周家明作品:THR350 私人寓所

周家明作品:港岛英迪格酒店

周家明作品:南丰商业、酒店及展览综合大楼

周家明作品:广东邦华集团琶洲综合开发项目

标签: 周家明 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
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请尊重他人、文明交流,拒绝发表有违法律、人身攻击的言论。每发表成功一条评论+1积分,被管理员删除的-1积分。)
关注ACS创意空间公众号
即可收阅最新资讯